|
李同学![]() 学员档案
Stephen • 米兰理工大学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 AA建筑联盟学院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 香港中文大学 Urban Design • 新南威尔士大学 Architecture 本科院校 关于申请 激动!!! 不出意外的话我最终会选择米兰理工大学。米理的建筑学位列世界前十,并且米兰是设计师的天堂,意大利的威尼斯、罗马也是很久有建筑特色的城市。而且在米理的第二年能申请参加妹岛和世的项目,妹岛是我从大一开始就最喜欢的建筑师,如果能有机会向她学习,一定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面试过程是全英文的,我面试前准备了好几天,因为第一次需要和外国的教授谈论专业知识,非常紧张,怕在面试中被教授为难。后来证明是我多虑了,面试的教授非常和蔼,看上去学识非常渊博,不仅会细心回答问题,还对我的设计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更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大学的生活比较丰富,平时还喜欢和同学一起出去摄影采风。每年暑假我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我很喜欢支教,和那些孩子相处的过程非常轻松,给他们带去知识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很多。 在专业方面,我热衷于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和学术科研工作,从大二开始,我就跟着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做一些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我觉得学建筑应该是不止于设计的。 当时我还听了系里优秀的学长宣讲会,了解到国外的建筑学教育风格和国内的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在对场地分析以及一些设计产生的逻辑方面,这也正是我所不足的。于是我从那时候开始,便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希望去国外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学习。 在大二的暑假,我就开始自己寻找公司实习,通过实习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大四能有机会进入CallisionRTKL,RTKL是一家全球顶尖的设计公司,在设计的过程中, 每一位前辈都非常注重设计的细节和逻辑,平时在课程作业里被忽视的点在这通通被放大了,也让我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公司里的实习生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的大学,竞争非常激烈,但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关于作品 ▎Project 1 对自己的作品集,我觉得亮点之一在于内容全面。我不喜欢同一件事情做好几遍,所以四个项目,我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切入点,包括在表现形式上,也尽量展示自己更综合的能力。 比如第一个项目,是帮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房子进行改造。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症老人不同阶段的行为分析,从建筑的材料、结构等入手将房子的改造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Project 4 第四个项目选在了发生过核泄漏的切尔诺贝利。1986年的核泄漏事故让切尔诺贝利的普里皮亚季小镇成为了一块无人区。漫长的恢复期里,自然开始野蛮生长,重新占领城市的各个角落。野马、野猪和狼群,也重新回到了这里开始繁衍生息......我引入了“地衣”这种植物作为灵感来源,解构了地衣的生理结构和生长方式,提出了切尔诺贝利复兴的策略。
Q:做完作品集后是否对这个专业有了新的认知?Q:做作品集时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如何克服的?Q:有比较喜欢的设计师或建筑师么?他/她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希请联系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