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同学![]() 学员档案
获得OFFER▼ • UCL伦敦大学学院 MArch Architectural Design • A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March • 曼彻斯特大学 M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 谢菲尔德大学 Master of Arts Architectural Design 关于申请 ABOUT APPLICATION 最初是因为家里的原因,对艺术比较感兴趣也有点天赋,然后就决定接触美术。但是一开始是迷茫的,因为美术是比较广的一个范畴,后来在高二的时候,偶然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立体几何,就和美术老师商量,然后就开始了建筑梦...... 在考上美院建筑以后,越来越喜爱这个专业,和美院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在我看来,建筑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它涵盖了一个广泛的领域,对个人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材料、结构、物理、美学等。 “所以与其说喜欢建筑的哪里,我更喜欢的是建筑学基本的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完成一项复杂的作品后给我带来的成就感。” UCL是梦想大学,建筑专业排名靠前,最初学建筑就想将来考取UCL的研究生。AA的建筑专业水平我觉得也十分优秀,但是相比UCL,我更青睐UCL。 曼大和谢菲整体算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学校,而且建筑专业排名也挺好。 港大是因为我出生在香港,对香港也有一定的向往,如果能上港大,对我将来的工作会有较大的帮助,再加上港大的建筑系比较难考,也想挑战下自己。 关于作品 ABOUT PORTFOLIO 《The oasis project》 Oasis project的最初灵感来源于当时我看到一篇关于精神病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认为精神病人与正常人存在着一个冲突与妥协的关系。后来找了一些关于精神病人的纪录片和电影,看完以后自己也觉得有点不适,甚至说可能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也许自我意识也会产生变化,是他是正常人,还是我是病人,然后产生了这句项目的主旨: “边缘群体的世界,清醒的人最荒唐。” 《The oasis project》——主要的内容是探讨精神病人的处境。现在的社会对精神病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我抱着批判这一社会现象的初衷,希望去改善人们对精神病人的刻板看法。 这个项目是一个精神病院,灵感来源于纪录片《囚》,里面记录着精神病人的真实生活。 一般来说精神病人都被困在一些阴暗的精神病院里,生活的空间很小。这其实对于他们的治疗没有好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通过社交来治疗。 所以我想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去营造一个社交空间来帮助他们。 根据调查,深圳的居民生活水平上升,但与之相对的承受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变高。但实际上人们对精神病人这个群体存在误解,事实上病人也能和正常人一起生活。病是可以康复的,难以恢复的是病人的社会参与度问题。 所以这个作品的意义就是打破精神病治疗中传统的药物治疗与封闭治疗,并根据不同病种的恢复方式,通过建筑空间的操作手法来帮助病人的治疗。 《Natural construction》 《Natural construction》这个项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家具设计,一部分是家具演变设计成建筑。 首先我选择了竹子这个材料。我想要根据竹子的特性设计一个可以实际使用的家具,我调研实验了竹子的弹性和抗压、抗扭性以及其韧性的优势,并用此设计出了一个桌子。 然后我试图探讨人类对光线的感受。我将一块微微透光的布遮住眼睛,在建筑中行走,通过个人体验,记录下自己对建筑以及明暗变化的感受,得出了一个建筑体验——通过控制不同明亮程度的室内空间,实现让人们觉得建筑内的空间一个比一个亮的设计目的。最后通过放大家具,将桌子尺度放大到建筑尺度结合对视线的感知设计了一个地台下的教堂。 关于设计 ABOUT DESIGN 关于设计理念,目前我认为,相比美感,有趣的争论点更重要。在我看来想要做出一个美感的建筑,或是说很多人认可的建筑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抛开外表,有趣的灵魂更为吸引人,建筑的每一个部分,都应有它存在的意义。有很多不被认可,却依旧被实现出的建筑,常常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我非常喜欢畏研吾。他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是动态的。建筑设计作品多元化,体现在建筑外围、展厅和装置类设计上;设计材料具有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用材上如何体现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设计作品注重细节,从选材、用材等多角度营造简洁空疏的室内空间效果。 他在我心中简直就是材料大师,他的作品让我觉得他充分地将材料与建筑融为一体,这也是我学习最多的地方。 抛开材料,建筑就相当于是形体的变化,而如果结合材料,不同材料又不同的属性,给人不同的感觉,所以材料和形体结合的完美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常常在设计的瓶颈期,我都会翻翻隈研吾的作品,尝试从材料运用上寻找灵感,材料的变形或堆叠都会给我带来灵感。 个人认为最好获取灵感的方法就是刷案例。我常常没事就会看各种不同的建筑项目,也算是种积累,像谷德设计网,archdaily,pinterest,instagram都是我常常用来翻看案例的网站及app,我还会关注很多公众号。 在一沙的故事 ABOUT ME & INSTART Q:做作品集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作品集老师/文书老师/规划老师给了什么帮助和启发? A:做作品集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够。 在作品集老师的分析下,其实我的作品集没有需要重新设计的,但是就是图需要重新出,但是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要做完还是非常的紧。 其次就是有一沙的老师提醒最好这次作品集加上参数化类型的项目。当时听到整个人都慌了,因为要学起参数化软件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在作品集老师的帮助下,以及通过不断的实验和修改完善方案,最终还是做出了参数化项目。 Q:做完作品集后是否对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 A:做完作品集对我来说是受益很大的,因为我的作品集里的项目都是学校里完成的项目,在学校里完成的目标可能是为了完成学业目标,以及时间问题完成得也不是很完美。 所以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之前得不足进行完善,也得到了一沙作品集老师的更多的意见和看法。 Q:为什么选择了一沙嘞?在一沙的学习过程中感觉怎么样? A:选择一沙也是因为学长推荐,其实之前看过很多机构,但是都还是比较担心,而正好美院建筑专业也有挺多人选择一沙的,所以我知道选择一沙没有问题。 给我安排的老师曾经也在美院任教过,这个我是觉得特别惊喜的!可以说老师的指导方法和设计理念和我算是差不多。更好的是,walker老师和我在校的专业老师也认识,一看我的作品就能说出是哪个老师带过我的,这样对我的作品集非常有帮助,和walker老师相处得十分融洽。一沙的老师们对我都算比较信任,一直鼓励我说没问题的。 最后给下一届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吧! 我的申请经历就是非常的赶,我是大五开学才开始做作品集的,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所以非常的吃力,然后语言当时也还没准备,在两个半月做完作品集后,才开始学语言。所以首先就是一定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像读建筑五年,如果想毕业就出国那最晚最好就从大三开始准备。因为我的作品集项目都是大三开始以后的作品,如果提前想好要出国,在校做设计的时候就能多往作品集方向靠,因为作品集风格和在校作品其实还是差得比较多。 找好目标学校,可以多看看他们报考生的作品集是什么风格的。在校期间最好选择的作品要全方面一些,上学期如果设计的学校,那后面就尽量别再选学校主题,因为作品集很看重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除了作品集方面就是语言,语言是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是提前开始准备就能轻松很多,假期上上雅思班,平时在校偶尔做做题对后面的雅思考试都是百无一害的,建议就是大四就能把语言考出来,这样作品集最后的整理完善时间就会充裕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