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289917

上海
杭州
宁波
南京
详细说明

陆同学

学员档案

Xiaoyu Lin



获得offer▼


• 皇家艺术学院RCA

MRes Design Pathway

• 伦敦艺术大学UAL-CCI

MSc Creative Computing

• 拉夫堡大学

MSc Ergonomics and Human Factors

MSc User Experience Design

• 金斯顿大学

MSc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关于申请


ABOUT APPLICATION



☻ 01
同样都是“卷”
在考研和留学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我在大学期间虽然参加了很多比赛,也尝试去接触了各个设计领域,但始终没有找到很明确的方向,没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未来发展。

转折发生在大三的时候,由于室友也在一沙,我便在一沙参加了一次国庆期间的workshop,这次workshop改变了我原本对于设计的一些看法,也让我发现了我对于人机交互方向的兴趣,让原本打算毕业直接就业的我有了更深入学习的想法。

而之后就是在考研和留学之间做选择了,在大致了解考研和留学之间的竞争后,我很快选择了出国留学:虽然国内考研和申请国外名校的竞争都很激烈,但国内考研没有兜底,要么接受调剂要么二战,面临很大的风险。相反,如果选择国外留学的话,我可以用一份作品集申请很多学校,总有一个愿意接受我的吧。


☻ 02


我那些奇葩的研究项目
被RCA的老师认可了



拿到offer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被认同的喜悦。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的作品集还是大众风格,可是从第三、第四个项目开始,随着个人设计观念逐渐成长、个人风格逐渐成型,我那充满理科风格、不像项目而像论文的作品集逐渐成为了机构里的一个奇葩:我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没有一个可以比较的对象。“感觉不到自己的定位”是一种挺让人焦虑的状态。甚至有段时间我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然了,经历了那么多自我批判、来自导师的批判,最终才使得我对于我的项目充满了客观认识。在文案老师通知我说拿到RCA offer的时候,我脑海中的想法只有一个想法:我那些奇葩的研究项目被RCA的老师认可了。

RCA给我的offer是设计方向的MRes学位,了解这个专业还是我在浏览RCA官网的时候发现的,当时只是对MRes这个学位感到疑惑,所以稍微点进去看了一下。

MRes与大家普遍申请的MA、MFA这一类硕士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用一年的时间提前培养学生申请博士需要的综合素质,其课程模式着重培养个人研究,而设计方向结合学术和专业就业所需要的技能,涵盖循环经济,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医疗保健等领域。我看到这个专业简介的时候,就知道我很符合这个专业的要求:


1️⃣ 早有准备


MRes所要求的study proposal我早已在之前申请伦艺和米理的时候就打磨了很多遍。
2️⃣ 我所有的项目都是研究导向型
MRes design pathway 官网上注明了“研究导向”:项目相对于最终产出形式与产出结果,更在乎研究过程。刚好我的所有项目也都是研究导向型的:在开题的时候,我对导师说的话一直是“我想研究xx和xx的关系”而不是“我想做一个xx”。而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很具体的东西,例如在我当时申请作品集里面,第一个项目放了一个有关地铁人群分布的研究项目,第二个项目《Extra sense》则是一个纯理论构建的项目(也是我作品集中最奇葩的项目)
image.png
image.png
在这个项目中,我总计花了三个多月去调研人类感官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最终产出形式是一个花一周时间构建的理论模型...其实当时我自己也没有预料到。
☻ 03
一开始离谱的排版
把我的老师给吓到了

之前申到CSM的同学是我室友,他对于机构的选择很挑剔,他选择了一沙以后,我稍微了解了一下也就选择了一沙。
我在一沙一共参加了三次workshop,其中两个直接给我的作品集提供了灵感,还有一个是作品集完成以后过去参加的。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能够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认识新朋友,还能促进自己做汇报的水平。
我的作品集导师非常严格,对项目的逻辑、过程产出、排版审美要求都很高 ,这也造就了我之后的项目每一个都有丰富的背景材料和论文来支持。排版得力于Yu老师的悉心指导,我还记得当时给她看最初版面的时候都把她都给吓到了(现在回头看之前的排版确实挺离谱的..🤦‍♂️.)。感谢她没有直接抛弃我而是选择耐心地教我改正。
image.png
▲最初的一个排版,而且还不是最离谱的一个版面
image.png
▲最终修改后的排版...感觉像是两个东西
文案老师也很给力,每个学校的DDL前基本都得熬夜等我们的作品集然后帮我们递交,特别是我的study proposal能够写出来也多亏了文案老师的支持。

关于作品
▎Subway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terference Research
这个项目是我申请MRes时放在最前面的一个研究项目。这个项目最初是由一沙的workshop“后疫情社会”中获得灵感,在完成团队项目以后,我选取了其中一个点深入,使其成为了一个个人项目。
项目背景是后疫情时代,我们小组从当时无症状感染者在公共空间的感染风险这一问题出发,对公共交通进行设计。
经过初步调研后,我们发现在地铁站月台等车的人群分布并不均匀,容易提高某些车厢的感染风险(车厢人群密度影响空气流通效率,空气流通效率再影响病毒传播可能性)。在workshop中我们组最终项目产出为针对人群流动的引导标识设计。
Workshop之后我迫切地想知道: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标识设计放置到真实的地铁站内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但很可惜,在地铁站这种公共空间放置未经安全部门检测的标识是违法的。这个时候我意识到,疫情期间那么多针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其实很多都是无法验证的“概念设计”—— 没有前瞻性没有思辨性的概念设计。
这种概念设计并不符合我当时对于设计的理解,所以我从“验证”这一点出发,试图通过对地铁内人群流动的调研、分析和总结来构建一个可以验证方案的模拟器。


image.png

其实验证的方法有很多,专业工具anylogic、建模工具Rhino Grasshopper,但这些工具都较为复杂难以入门,我选择用blender中的物理模拟系统来进行验证(当时刚好在自学blender),根据文献启发将人群视作流动的水流来进行后续模拟。


image.png
这个项目比较难的点应该是对于人群运动规律的观察分析以及仿真模拟的参数确定。第一次跑地铁站调研的时候还因为逗留时间过长+公共场合拍照被警务员警告了,最后只能通过数人数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收集数据,连续跑了好一阵子我甚至和劝导员都混熟了...
image.png
▲最终通过水流的可视化,展现了两个设计方案可能对人群分布产生的影响
但这种项目真的具有很大风险,我一直担心审核老师没看懂然后没耐性看了(很担心很担心!🙇‍♂️)。

在最后一页我甚至将整个项目再次梳理了一次并用电池图的形式进行解释。


▎Air Hug

这我在一沙做的第一个项目,灵感也是从一沙的workshop中获得的。workshop中的命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受限于尺度问题我比较保守地选择“拥抱”作为切入点当然也有老司机选择了刺激的山路的原因)。整个项目用我的观点来看的话,主要展现的是我量化调研的能力以及对于结构的推导能力。
image.png
image.png
▲项目中用到的ICF模型与定量测量实验

整个项目的逻辑按照着“解剖拥抱对于人意味着什么➡分析什么构成了拥抱 如何很好地复现拥抱”这么一条线。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规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的话,不出意外项目的产出应该是一个抱抱机或者抱抱娃娃之类的产品。但我当时认为这个抱抱机未免也太无聊了,和我调研的竞品没有啥差别,由于第一个项目时间还比较充沛,于是我就把抱抱机视作备用方案然后重新开始调研了。

后续的调研从腕力球这个玩具中获得灵感:高速转动的物体能够抵抗改变它轴线的力——陀螺仪的定轴性。之后我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结构推导,设计出了air hug最为关键的单元部件。

image.png
image.png
这个项目其实某种程度上会有一种割裂感,前面调研和后面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导师也提醒过我这里面bug不少,但这个单元结构我实在太喜欢了,所以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这么做了下去,至少现在看来效果还算不错。
Q:做完作品集后是否对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觉得是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同时也更加明白自身的局限性了吧,毕竟工业设计的领域太广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作品集里的每一个项目其实都是自身愿景与自身能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从作品集中明白了我未来可能的道路,也明白了未来想走的道路,这就足够了。
Q:平时会通过什么方式寻找创作灵感?
看科普论文或者时事点评吧?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但我认为如果是想在作品集中表现出前瞻性、表现出对问题的批判性,那么向这些前沿科技的工作者、前沿问题的批判者进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Q: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同样要申请的同学们?
前面肝一点,后面会有更多的余地来提升自己。我在8月的时候完成了所有项目,然后花了两个多月不断补充项目和重新排版(有一段时间到了看到自己作品集就想吐的地步)。但确实这两个多月的裕禄时间让我的作品集上了整整一个档次。
*本文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希请联系指正


1
更多
上海校区

地铁二号线中山公园5号口浦发银行楼上

杭州校区

西湖区天目山路398号天目里12号楼6F

南京校区

秦淮区汉中路89号金鹰中心A座9楼

宁波校区

海曙区药行街42号 银亿环球中心B座25楼

版权所有:一沙国际创意教育 备案号:浙ICP备15003728号-1

一沙24小时客服 

扫码备注“官方咨询”

号码:4006289917
微博:一沙作品集情报局
加入我们:hr@instartedu.com
商务合作:overseas@instartedu.com

×